第4版:廉江新闻 |
|
PDF版: |
|
|
数字e报刊 | | |
|
www.ljxw.com 廖增伟 发布时间:2020-11-19 人气:175 |
|
□廖增伟 《红与黑》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它以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主人公于连的遭遇为线索,形象地揭露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也有力地揭示了封建贵族、教会僧侣的反动本质和奢侈腐朽的生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表明了法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 《红与黑》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居对于连形象的塑造。于连·索黑尔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他的个人奋斗是在对社会的反抗与妥协相交替中进行的。这种矛盾性格,是革命势力与复辟势力斗争时期的社会产物,是各种时代风气影响的结果。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因体弱不能干活,经常受到父兄虐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在他内心很早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同时也造就了他的向上爬的欲求。起初他想走拿破仑的道路,后来他又决心穿上教会的黑袍。他对天主教的 “虔诚”,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实际都是猎取名利的手段。直到被捕入狱他清醒地认识到:不合理的社会决不会容忍一个平民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于连的双重性格,概括了当时的小资产阶饭的反抗与妥协,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于连及其悲剧命运,反映了复辟时期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也说明了小资产阶级中已再难产生大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 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 “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红与黑》,传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 根据世界文学名著 《红与黑》改编后出版的连环画 《红与黑》由罗玉君翻译,赵大昕改编,高燕、吴冠英、林原、李可绘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连环画《红与黑》是著名连环画大师高燕的代表作之一。高燕(1940-1991年),北京人,驰名南北连坛的著名画家。高燕自幼喜爱绘画,少年成名,天赋极高,尤其喜爱连环画和插图艺术,立志为之奋斗终身。十六岁创作第一部连环画《拼图》,开始了他的连环画创作之路。之后,画出了《仇恨》《火》《苦菜花》《潘虎》等作品,在美术界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再看高燕创作的连环画《红与黑》,他对故事发生年代的一切,从生活习俗到建筑、服饰、发型、室内陈设都有精确的了解。《红与黑》的主要人物形象俊秀飘逸、超凡洒脱,背景简练,寥寥几笔,与画中的主体相配恰如其分。他借鉴西方美术技法,讲究黑白对比,充分运用清晰的线条加黑白块面衬托、略有些外轮廓线的装饰风格画法,间或衬以中间色调表现明暗对比效果,甚至大胆采用大黑块的手法,使人物形象细腻感人。画面上洋洋洒洒,勾画点涂着纯熟的线条与笔触,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在明暗处理方面,通过运用横线、直线、斜线、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叉线表现了人物与景物的形体转折变化,线条奔放浑厚,画面形象明快清晰,黑白对比强烈,表达了一种结构的力度与整体的力量,显示了黑白两色完美结合的精湛技巧的艺术追求,效果十分突出。 画家在塑造于连、市长、市长夫人、法官等主要人物时,不仅准确地表现出他们身份、气质等固有特征,还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反映其心理活动。高燕成功地刻画了于连在这一事件中的心理发展,波澜起伏而又丝丝入扣。在特写画面中,读者甚至可以感受到于连内心痛苦而产生的肌肉抽搐。简练的笔法蕴含着生动,写实与夸张的巧妙组合,让这一班人马的表演活灵活现。在用线上通过以许多粗细、长短不等的流畅线条,处理出强弱、虚实和层次,表现了不同的情绪氛围,以强调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它的特点在于明块中藏含蓄,松紧自如,详略有度,局部丰富耐看,而画面整体又浑然有致,从而使整个画面更加突出外国画的 “西洋”味道。这一画法,既创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也逐渐地形成了他的独有的风格。 几十年过去了,很少再见到高燕这样能画外国题材的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