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廉江新闻 |
|
PDF版: |
|
|
数字e报刊 | | |
|
www.ljxw.com 何银华 发布时间:2020-12-3 人气:203 |

2020年10月18日于湛江以黎正为原型的粤剧《户部黎公》剧照(网图)
|
|
|
□何银华 康俊嘱我为《廉吏黎正》一书作序,我一时不知所措。年近八旬,精力不济,且多年少有动笔,思维不畅,写作已力不从心。以此为由,我婉拒了。 然转念一想,又觉欠妥。康俊情意切切,反复强调怎么写随我发挥,长短不拘,意在留点文字作纪念罢了。他体谅难处完全不提具体要求令我猛然大悟:康俊完全是冲着我们的缘分情分来的。想当年我那本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在雷州这片土地》,是康俊给我写序的,《一位学生给老师的内心独白》,序的题目以老师相称曾令我感到惭愧。其时他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攻读。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于情于理,这个序多难我都得写哦。 古代廉江历史文化贫瘠,但自有光芒放射。历代先贤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厚重的一页,可谓群星闪闪,黎正便是其中一位十分耀眼的佼佼者。黄康俊先生本着为先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心愿,从省城回到廉江,采访挖掘整理这位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这对于承前启后,古为今用,教育后人,构建现代文明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者回望故乡,回报乡梓善举,令人钦佩,功德无量。 黎正这个历史人物,我不甚了解。前几年,廉江粤剧团曾排演过《户部黎公》,并由著名粤剧演员欧凯明和梁淑卿担任主演,上京展演,轰动一时。对这部反腐大戏剧情才略知一二。但毕竟戏剧有其局限性,容量有限,舞台无法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刻划和展示。为深入宣传这个人物,黄康俊不辞辛劳,在黎氏后人和市政协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下,一方面深入实地采访;一方面史海钩沉,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中苦苦寻觅,追溯。以历史眼光,见微知著,搜罗作品主人公的动人事迹和感人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为了印证九洲江移民在北部湾滩涂筑堤围垦始末,作者除走访不少族老,甚至还逐个翻查了有关村落的村志及族谱资料……黄康俊先生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我粗粗读了一遍《廉吏黎正》。这部洋洋16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详细记述了作品主人公办学堂,修桥梁,拓围田等一系列义举事迹,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虽然其中的文言文段落咬文嚼字影响阅读速度,但并没有削弱阅读的兴趣。我有滋有味地翻阅着,不时为作者精彩的描述拍案称奇。 黄康俊潜心创作,著作等身,他是一位高产作家。这么多年来,共创作中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等计30余部。尤以写海著称,享有盛誉,在中国文坛曾有“北有邓刚,南有黄康俊”之说。他是踏着海浪跨进文学殿堂,开始写作生涯的。在这里不妨让我再回味一下与康俊文学结缘的故事。我为他的创作成就感到欣喜。我珍惜我们多年结下的深厚情谊。我们都是围田人,同饮九洲江水;父辈都是与风浪为伍与鱼虾作伴的北部湾渔民;更主要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文学。与文学结缘使我们成了忘年之交。我不会忘记:一九八0年某日,一位年轻的作者带着一篇文艺稿子来到了湛江日报编辑部,他名叫黄康俊,时任家乡一项水利工程的宣传报道员。他带来的一篇散文诗《贝壳感赋》,令编辑眼前为之一亮。此后,从散文《海榄的怀念》,到小说《李虾九串亲》,更是显露了文学天赋,引起编辑部的重视,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随后编辑部向他约稿连载,先后发表了《廉江战役》《天国遗风》等长篇纪实文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再后来他入读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深造,更是如虎添翼,大作迭出,一发不可收拾。 追念忘年之交,慨叹岁月无情。不觉间,康俊已年过花甲,我也正靠近耄耋之年!然作者精力充沛,写作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我佩服作者神来之笔,现在又收获令自己也喜不自禁的得意之作!祝贺黄康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吏黎正》无疑是康俊一座新的里程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