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廉江新闻 |
|
PDF版: |
|
|
数字e报刊 | | |
|
www.ljxw.com 吴复景 发布时间:2021-1-26 人气:132 |

(网络图片)
|
|
|
□吴复景 《浴血罗霄》是开国上将萧克所写的军旅小说,这部书从开笔到出版,经历了51年。萧克在未满30岁开始创作,到超过80岁才完成。 从1937年5月起,萧克利用战争的间隙,着手小说的写作,最初定名为《罗霄军》。当时因缺乏稿纸,他就利用已用过的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办公纸、书信纸,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到了1939年10月写出了40万字的初稿。之后的四五年中又作了三次大修改,还有多次小修改,形成了厚厚一摞的手稿。萧克把这摞手稿交给夫人蹇先佛保管。1945年9月,解放战争爆发后,蹇先佛从延安去华北,她既要背孩子,又要背手稿,天天紧张行军,又累又饿。有一天吃完晚餐,几个人铺床就睡。第二天起床后,发现手稿不见了,蹇先佛十分焦急。那是丈夫多年的心血啊!当地驻军上上下下寻找,整整找一天,都没见踪影。到了晚上,大家都躺下休息了,突然间听到不远处有人敲击汽油桶。蹇先佛警觉地走过去,看到油桶上放着装手稿的挂包,她急急打开一看,手稿正在里面!从此之后,这手稿跟随蹇先佛南征北战,行军宿营都不离身。 解放后,许多人提议萧克把小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负责人曾亲自门上,表示要配备最强的责任编辑把书稿修改好。萧克觉得书稿还很不完善,没有应允。万万没想到,1958年,在军队开展的批判“教条主义”运动中,要萧克把书稿交出去。书稿被打印出来,装订成三册,付上“供批判用”,萧克“享受”着一套。“文革”时期,造反派要算萧克的老账,又油印了数百份。这个“供批判用”的小说,正式出版之前,就“出版”了两次。在接受批判期间,萧克得到认真阅读书稿的机会,对要增减的地方留下了腹稿。1971年林彪事件之后,萧克重新为党工作,此时他无暇顾及小说的修改。1985年,他从第一线退下来后,在家人、同事、战友、出版社的催促下,他才下决心再作修改。动笔之前,他曾作一副对联自勉: 雕虫半世纪,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戎马六十年,乐得解甲,赋闲再难闲。 翻阅原稿,又有新的看法。他一点一点地记录要修改的意见,还和一些同志专门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趟。经过认真的修改,小说终于在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出版了,书名改为《浴血罗霄》。 《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是一部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画卷,被夏衍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一部奇书”。其特点是真实可信,展现出战争规模宏大、尖锐激烈、跌岩起伏的场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种韵味。这充满了萧克的军事智慧和艺术智慧,显示出萧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学创作的天才。1991年3月,茅盾文学奖梅开三度,颁奖仪式上,萧克和刘白羽、路遥等作家一起领奖。
|
|